据国外媒体报道,据估计,在过去35亿年里,地球上演化出了大约40亿个物种,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约99%的物种都已不复存在。在过去的5.4亿年间,地球经历了5次大规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被称为“五次大灭绝”(Big Five)。在每次大灭绝中,都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动物灭绝。现在,随着地球物种灭绝速率的上升,科学家担心,我们正走向第6次大规模物种灭绝,而引发这场灾难的,正是人类自己。
地球历史上的5次重大灭绝事件地球历史上的5次重大灭绝事件
人类:自诞生后就开始造成灭绝
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现象。古生物学家朱利安·休谟认为,这一问题始于12.5万年前,那时人类刚刚开始走出非洲,迁移到欧亚大陆、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化石记录显示,在人类到来后的几百到一千年间,这些地区灭绝的大型动物数量显著增加。如此惊人的灭绝速率堪比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时造成的非鸟类恐龙灭绝。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动物如此容易受到人类侵入的影响呢?
人类迁移路线示意图人类迁移路线示意图
迁移而来的人类很可能将当地动物视为食物或威胁。然而,这些动物之前从未遇到过人类,因此没有意识到人类也是潜在的捕食者。这使得它们特别容易受到攻击,而人类殖民者很快就利用了这一点。
此外,人为造成的火灾还摧毁了面积广大的栖息地,加剧了某些地区的大型动物对食物的竞争。很快,这些毫无防备的动物数量锐减。大型食草动物,如披毛犀和猛犸象,由于它们的繁殖速度比小型动物慢得多,无法从数量锐减中恢复过来。它们别无选择,只能迁出自己的栖息地,但那时的地球上,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是人类未曾涉足的。
一个尼安德特人家庭穿着动物的皮毛并烹饪肉类一个尼安德特人家庭穿着动物的皮毛并烹饪肉类
人类在现代物种灭绝中的作用
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人类能够不断地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深刻地反思并评价自己的工作;这些只是定义人类智力的几个方面。既然拥有这样的智力,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关心自身行为将带来的后果吗?不幸的是,现实是残酷的。
人类一直重复着过去的错误。在已灭绝的诸多物种中,马达加斯加河马在1000年前就灭绝了,新西兰的恐鸟灭绝于600年前,而曾经数量惊人的旅鸽,直到106年前才完全消失。
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简史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简史
人类需要为自己在这些物种灭绝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承担责任。彻底了解人类活动究竟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将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为此,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一些灭绝事件。
大海牛(灭绝于1768)
大海牛又称巨儒艮、斯特拉海牛,属于海牛目儒艮科。它们的体长可达10米,重达5至10吨,使许多现代鲸类都相形见绌。
大海牛又称巨儒艮,体长可达10米,重达5至10吨,使许多现代鲸类都相形见绌。大海牛又称巨儒艮,体长可达10米,重达5至10吨,使许多现代鲸类都相形见绌。
海牛目现生只有4个成员,包括儒艮(属于儒艮科)和3种生存在大西洋海域的海牛(属于海牛科)。这些幸存的物种生活在温暖的热带水域,大海牛则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亚北极水域。为了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大海牛演化出了一些适应性的特征,比如厚厚的脂肪和皮毛。
直到1741年,一支俄罗斯海军探险队被困在白令海峡,随队的博物学家乔治·斯特拉首次发现了这种雄伟的动物。事实上,这支探险队是靠吃这些无辜动物的肉才活了下来。
和陆地上的牛一样,大海牛也经常聚集成群,它们是行动缓慢、脾气温顺的食草动物,这些特点使它们很容易被捕食。从海岛上逃出来的水手们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头大海牛可以供33个人食用一个月,其脂肪尝起来甚至有点像杏仁油。此后的每一年,都有新的探险队和猎人涌入白令海地区,大量捕猎这些动物。
有研究者认为,欧洲人对海獭皮毛的需求也影响了大海牛的生存,因为海獭会捕捉啃食海藻的海胆,它们的减少可能导致了大海牛面临食物短缺的压力。1768年,也就是大海牛被发现仅仅27年后,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大海牛终于灭绝。
大海雀(灭绝于1850年)
大海雀的标本。它们的皮毛、蛋和整个标本曾是十分珍贵的收藏品大海雀的标本。它们的皮毛、蛋和整个标本曾是十分珍贵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