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为何去“挖土” 嫦娥五号为何要去月球“挖土”?记者采访了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研究员。 郑永春说,几乎整个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细粉状的风化物质——月壤。科学家根据阿波罗登月任务采集的月球 03-02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菊花品种名趣谈 摄影:姜正旺 菊花有着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且变异非常丰富,据记载,仅中国传统品种就达到3000多个,现代育种新品更是不胜枚举。 其花千姿百态、 色彩丰富,极具观赏性,被列为花中四君子之一。 武汉植物园菊花生产保 02-23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痛”和“苦”别再傻傻分不清 人们常用“痛苦”一词来泛指不适的感受,可以指身体上的疼痛,也可表达精神上的折磨。不过,在脑科学的研究范畴,“痛”与“苦”可是由截然不同的神经通路所驱动的感受,并表现为不同的行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 02-22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发展商业航天别忘了太空旅游 资料图片 【科学随笔】 人类自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类本身不但进入了太空,还将足迹留在了月球上,目前正在为载人火星任务做准备。人类的航天事业也在政府资助的各类任务,如科学探 02-20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下潜深度见证创新高度 【现象】中国载人深潜创造新纪录!11月1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级海试,首次探底全球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此次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并在海底停留6个小时,进行 02-18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1918大流感后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反思 1918大流感,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大流感由甲型H1N1病毒引发,与2009年的H1N1流感同源。这场流感持续时间为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往复三波,近5000万人死于此次感染及其引发的并发症。1918大流感,成为继黑死病后人类历 02-18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泥河湾遗址群——旧石器时代的天然博物馆 图为泥河湾广场及泥河湾遗址群不同遗址出土的石器。制图:蔡华伟 近百年的科学探索使泥河湾盆地成为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泥河湾盆地不仅丰富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序列,也为评估早期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提 02-18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青藏高原植物于苦寒处绽芳华 来了解一下它们的生存之道 视觉中国供图 在上个月举办的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特别市场展映活动中,国产纪录片《喜马拉雅的种子》一经亮相,就赢得了各方点赞。 该影片以纪实的方式,介绍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尤其是像 02-17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人类是怎样“看见”黑洞的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花落天体物理学,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其获奖原因是“发现黑洞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另一半授予根泽尔和盖兹,表彰他们“发现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致密天体”。3位获奖者的工作均与 02-17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为什么要去小行星挖土? 专家:这是意义重大的“太阳系考古” 在贝努小行星上采样的冥王号 北京时间10月21日清晨,已经在太空飞行4年的OSIRIS-REx(冥王号)探测器,成功从目前距地球3.34亿公里的贝努小行星上,收集了一些尘埃和碎石。耗费7年时间,耗资约65亿元人民币,只为从小行星上 02-17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晨观“星月童话” 夜赏超亮火星 天文爱好者一饱眼福的机会来了:10月14日,天宇上演了“火星冲日”,同时近期也是观测“金星合月”的好时机。观测条件好的地区,人们早上先观赏“星月童话”,晚上再欣赏超亮火星。 据北京天文馆研究员朱进介绍,行星合 02-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古DNA研究:洞察欧亚东部大陆人群历史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超净室工作研究古DNA。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田园洞人生活场景想象图(郭肖聪绘) 中国人从哪里来?在现代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祖先经历过怎样的迁徙? 02-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小小蚜虫如何玩转多种生存模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蚜虫是一种身材娇小的害虫,它既没有蝴蝶的绚烂,也没有蚂蚁的力量,只是昆虫家族里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的小小一员。 今年10月,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一项关于蚜虫的研究给人们揭示了一个奇妙的蚜虫世界 02-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大气层或是宇宙对生命的眷顾 11月11日,北金牛座流星雨即将到来,这个以拥有高比例火流星而闻名的流星雨,曾在2015年给人们带来火流星的观星盛宴。 所谓火流星,其实是质量较大的流星穿过地球大气层时剧烈燃烧产生的一种天文现象。事实上,这种壮观的 02-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一颗“金属球”,泄露小行星“心”事 10月28日,一篇发表于《行星科学期刊》上的最新研究引起了热议,研究人员首次在紫外线波段对名为灵神星(Psyche)的小行星进行了观测,第一次在小行星上观测到了被认为是氧化铁的紫外线吸收带,这就意味着这颗小行星上已经产生了 02-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为光合作用,沉水植物有多努力? 35亿年前,伴随蓝藻的诞生,光合作用登上历史舞台,并牢牢占据生物化学循环的C位。植物为了能最大程度的进行光合作用,可谓是争奇斗艳。究其根本其竞争的本质是对光合作用的三要素:光、水和CO2的竞争。 从广袤的海滨 02-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下一代引力波“捕手”:有望揭示更多宇宙秘密 近日,欧洲科学家将拟议的爱因斯坦望远镜(ET)纳入“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ESFRI)路线图内。ESFRI在欧洲研究基础设施的决策中起关键作用,ET的设计目前已经得到欧盟委员会及欧洲各地约40个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财团支 02-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以“云”为裳,量子计算不再“高冷” 视觉中国供图 量子计算云平台对量子计算资源和成果进行开放共享,并提供各种基于量子计算的衍生服务,可提前释放量子计算的潜力,进而促进量子计算产业提前布局与生态的良性培养。 9月12日,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 02-15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沉水植物如何影响湖泊水体光环境 富营养化定义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度输入水体,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一般情况下,水中总磷达到0.02mg/L、无机氮达到0.3mg/L的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积物和水生生 02-15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普文章 首幅土壤颜色地图描绘“中国肤色” 来看看你的家乡是什么色号! 高精度土壤颜色地图,提供了我国第一个标准一致、详细的土壤颜色视图,是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与空间管理的关键参照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肤色”各异的土壤蕴藏着地球生命的密码,有的带有远古气息,有的则暗藏人类活动的蛛 02-15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